(一)中国的医药中间体发展前景仍被看好
1、医药中间体随市场走强
2005年1~12月,我国化学原料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162.77亿元,同比增长33.51%;利润额67.8亿元,同比增长27.5%;尤其是出口额,达到了79.03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达27.55%。
从这些经济指标来看,医药产业依然保持着相当明显的增势。医药市场的前景看好,必将推动上游医药中间体的走强。
常规下,药品生产需要的中间体原来大多由医药企业自行生产。但近几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一些医药中间体生产逐渐从医药企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转交给化工企业生产。从国际范围来看,医药中间体目前已成为国际化工界的一大产业。
在我国,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投资规模不大,基本在数百万到一两千万元之间。由于医药中间体生产利润高于一般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又基本相同,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小型化工企业加入医药中间体的生产行列中;生产中间体的利润率比原料药偏低,而原料药与中间体生产过程又相似,因此,部分企业不仅生产中间体,也开始向原料药延伸。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生产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基本能够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进口,而且由于我国资源比较丰富,原材料价格较低,目前有许多中间体实现了大量出口。
相对于原料药及制剂,医药中间体的出口受到进口国的限制要少得多,而且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大制药公司从节省生产成本与环保要求的层面考虑,将其医药中间体的生产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者多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质量可靠的医药中间体。这都给我国的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带来了极好的商机。专家认为,由于多年累积的技术优势和未来医药市场的巨大需求,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对环保日益重视,环保成本对中间体生产行业来说将是一道不容忽视的难题。
2、选择优势品种
我国的医药中间体产品链上,中、上游基础原料药的中间体产品由于应用领域较广泛,占据了整个链条的优势地位,因此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也在市场上备受瞩目。
然而,我国医药中间体产品出口也遭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压力,特别是印度。印度在医药产业上飞速崛起,如今与我国形成了竞争与共生的关系。事实证明,在我国医药中间体主要的出口地区欧盟、北美、中东、东南亚等,来自印度的冲击不容忽视。
由此,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必须调整出口策略。选择有竞争力的中间体品种或将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具体品种来看,磺胺类、四环素类、安乃近等商品是我国较早走出去的品种。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的医药中间体发展迅速,从目前部分品种占全球的主要产销份额可见我们的优势。如VC、青霉素、对乙酰胺基酚、扑热息痛、柠檬酸等占了全球60%以上的份额,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均为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产品种类。
在产品分类上,抗感染药、维生素、解热镇痛药、氨基酸等是我国出口型原料药系列,占全部原料药出口总量的90%以上,相应的中间体国内需求量也较大。
随着形势的推移,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和生产也要有所调整。疾病谱的变化将造就医药市场新的领域,相应的医药中间体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带来了新的机遇。根据环咨调研预测:2010年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有精神疾病、绝经期疾病、勃起功能障碍、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鼻窦炎、偏头痛、糖尿病、老年性疾病、致命性感染等,这必将迎来相关药物中间体需求的增加。
3、出口结构要升级
尽管我国医药中间体产业面临走强的趋势,但也要看到,在药品产业的金字塔形价值排布来看,医药中间体利润处于塔底,甚至低于大宗原料药。
而事实上,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自身也存在如产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渠道建立不畅、信息支持不足、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等等方面的“短板”,再加上水电煤运和化工原材料的涨价、环保成本的提高以及部分医药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外因,其国际市场优势竞争力渐渐受到威胁。
国内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把握缺乏经验,对贸易国(区域)医药市场、政策、贸易规则亦缺乏系统研究,以致中间体出口的综合质量并不高。因此必须改变国内中间体的出口结构,产业自身建设及生产软件建设亟待加强,努力打造一批具有GMP、FDA、E/DMF、COS等认证的企业和产品。
4、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
即使对于利润相对较好的企业,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树立自有品牌,增强技术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应是考虑之中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国内医药中间体行业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已经对“大路货”失去了兴趣,皆认为即使行情出现好转,其盈利水平也不会太高,所以,各种所谓的特色原料药才会大受追捧,企业不惜重金投入全力转产。然而,值得反思的是,特色原料药的需求比较有限,一旦市场供应量激增,价格波动极大,中间体生产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将是巨大的。因此,企业要做的,不是追逐短期利益的盲目跟风,而是寻找到维持企业利润“长青”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尽管国内中间体生产和出口的主力军是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三资企业近年来也得到快速成长,但整体来看,中间体生产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实力有限,行业竞争激烈但处于无序状态。
目前一些国外的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已经在积极实施进军中国的发展计划,尽管产品定位不同,但相信这对国内大大小小的医药中间体企业来说压力又更添一重,是时候想想如何“内练筋骨”了。
(二)HO-EPCP市场前景好
HO-EPCP是生产头孢哌酮、哌拉西林的重要原料。近几年头孢哌酮产量不断增长,哌拉西林是青霉素的衍生物,与他唑巴坦(Β-内酰胺酶抑制剂)配合使用可有效治疗临床中难以治愈的医源性肺炎,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受这两个药品的影响,HO-EPCP需求也相应被拉动。
(三)维生素上游医药中间体发展机遇空前难得
在维生素家族大宗产品强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山梨醇、紫罗兰酮和三甲基氢醌等上游主要中间体也获得了绝好的发展机会。
对于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A等维生素家族大宗产品的产销数字,我国医药化工界人士想必是耳熟能详。居世界前列的生产量和出口量,让人不能不关注。而且,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能够生产迄今发现的所有维生素品种的极少数国家之一,相当一些产品的生产工艺、质量、产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药品生产需要大量的医药中间体。近年来,由于出口医药中间体不像药品那样会受到进口国的种种限制,以及赶上医药中间体生产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我国医药中间体产业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维生素原料药作为我国的优势产品,在其强大的市场动力下,上游的主要医药中间体如山梨醇、紫罗兰酮和三甲基氢醌等也获得了绝好的发展机会。
山梨醇自消比率迅速上升
山梨醇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在维生素C生产方面的应用最为突出,用量约占到其总用量的一半,所以,习惯上人们常把山梨醇称作Vc醇。
我国山梨醇的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2002年底,我国山梨醇生产企业有10家左右,生产能力近40万吨/年(折50%)。
近十多年来,由于我国维生素C原料药发展迅猛,产能已占到全球产能的70%左右。在此势头的带动下,我国山梨醇工业的发展也于近年开始提速。但是,由于我国山梨醇的产品质量不及进口产品,不少制药企业和牙膏生产企业都采用进口产品或部分进口产品搭配国产品使用,导致近年我国山梨醇进口较多。不过近一两年来,国内高品质的山梨醇(包括液体和固体产品)也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国内液体产品生产商如利达(化工)有限公司、罗盖特连云港有限公司等,均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优的产品质量;固体产品的生产则是广西南宁占主导地位。这些高品质生产企业的崛起,使我国山梨醇的进口量开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紫罗兰酮有望获得资源优势
紫罗兰酮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精细化工产品,有α-、β-和γ-三种异构体,其中β-紫罗兰酮是合成维生素E和维生素A的重要中间体,是紫罗兰酮系列中最大的品种。
目前,国内上海香料总厂等以山苍子油为原料,经精馏提纯得到柠檬醛,与丙酮(α-甲基紫罗兰酮则与甲乙酮)在碱性条件下缩合,获得假性紫罗兰酮,用稀硫酸环化时生成α-紫罗兰酮(α-甲基紫罗兰酮),若以浓硫酸环化则能合成β-紫罗兰酮。
国外以异戊二烯为原料,先合成甲基庚烯酮,然后炔化为脱氢芳樟醇,进而分子重排制取柠檬醛。该工艺路线的柠檬醛生产成本低于山苍子油中柠檬醛的成本。目前,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开发芳樟醇产品。该项产品的开发对生产紫罗兰酮系列品种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利的资源优势,不但能消耗掉很大部分脱氢芳樟醇,而且能提高附加值,从而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