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噻肟酸是生产头孢类抗生素的重要中间体,目前使用氨噻肟酸的头孢类抗生素已经超过了10种,每年国内的产量超过400吨。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进行头孢类抗生素开发的企业主要有四川乐山长征制药、四川省抗生素研究所和东北制药总厂,但是最早将该产品工业化的是长征制药,最早开始研制并生产氨噻肟酸的厂家是浙江黄岩永宁制药。当时氨噻肟酸的市场价格高达60余万/吨。此后,又有横店得邦、石家庄三通工贸公司等单位开发氨噻肟酸产品。当时的工艺相对比较繁琐,原料成本在20万/吨左右,但是市场的需求量只有3-5吨左右。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原来工艺是每进行一步反应,都需要将产物蒸馏提纯,不但造成工艺路线时间长,而且还使得反应收率降低,通过改用一种溶剂进行全部反应,逐渐使成本降低到15万左右,产品的价格也降低到30万/吨以内。
在这个阶段,主要矛盾是市场销路很小,因此国内并没有大批量的生产厂家,竞争并不激烈。
随后,石药集团、福抗集团与鲁抗集团的7-ACA项目相继投产,国内7-ACA供应紧张的情况得到缓解。在1999年前后,国内的头孢类抗生素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先后有哈尔滨制药、东药总厂、华药、河南开封制药、河南东方制药、广州白云山制药、珠海丽珠集团、珠海联邦集团、深圳九新药业、深圳海滨制药等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加入头孢类抗生素大战,使得国内对氨噻肟酸的需求量成倍增长,各种生产厂家纷纷扩大生产能力,新的投资者通过各种渠道在找到技术和销路后,也纷纷投资建厂,加入氨噻肟酸的生产行业。同时,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医药中间体供应国,国外各大制药公司纷纷从我国采购氨噻肟酸。制药企业将原来购买氨噻肟酸自行制备AE-活性酯的生产,也转交给医药中间体行业,由购买氨噻肟酸改为直接购买AE-活性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制药企业又已经开始向医药中间体的生产企业购买原料药了。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生产氨噻肟酸的企业超过20家,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首先引起的是技术革新,成本不断下降,截至目前,国内氨噻肟酸的生产成本能够降低到不足5万/吨,AE-活性酯的生产成本由原来的40余万/吨降低到目前的不足16万/吨。尽管各个厂家都在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技术保密,但是新技术的应用,一般都在2~3年内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如果企业没有较好的开发能力,往往很难在中长期内跟上成本与价格下降速度,那么,匆匆出局也就成了必然。
现今氨噻肟酸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使得一些较早进入该行业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已经根据自己的技术力量与资金,有选择地放弃了一些产品的生产。如河北金通医药化工是国内较早生产氨噻肟酸(包括AE-活性酯)的企业,但它现在已经放弃了该产品的生产,集中资金生产自己较擅长的三嗪环,并且将其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达到5吨/月,是最初设计能力的10倍以上。相反,山东金城化工则停止了三嗪环的生产,而集中资金用于生产氨噻肟酸和AE-活性酯,使其产量分别达到70吨/月和50吨/月。
尽管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国内的氨噻肟酸与三嗪环出现脱销的现象,但是对于新建企业来说,是没有多少机会可乘的。因为生产这些产品是综合实力的一种较量,新入行的企业在各个方面很难与这些老牌企业抗衡,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又会将一批企业淘汰出局。